2013年3月8日星期五

我們都曾是學生

沒人知道,為何陳鴻健這位文武雙全的優秀生會如此輕率對待自己,不顧一切從公寓躍下,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有人疑他不堪考試壓力及被同學言語中傷,才選擇以這種方式結束生命。或許他覺得,如此黯然離開是一種解脫,是對所有在世間的點點滴滴、紛紛擾擾劃上句點,不再有煩惱的最佳方式。但他沒想到,就此不告而別,卻給父母留下畢生的悲傷。

無論他基於何種因素選擇輕生,這是教育領域的悲劇。在馬來西亞,類似悲劇已非首次發生,因考試成績不佳或不堪壓力走上絕路的事件時有所聞,除非國家教育政策和社會對學生成績的要求能改變,否則類似悲劇不會是最後一次。

我不喜歡國家教育政策,對它毫無信心,也常告訴自己,馬來西亞的教育政策最令人失望。不過身為大馬公民,即使知道它有多爛又能如何,還是要面對,至少小學6年根本沒得選擇。

小兒今年三年級,讀的課本比我學生年代還深奧,功課和老師要求也多,一天要聽寫數十個生字、默寫、背作文和一大推功課。還好我們沒給壓力,只要他盡力而為,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拿多少分數倒是次要。

然而現有的政策,教育已從原有的傳授知識,變成過於重視成績的一種競爭,競爭形成的壓力,全壓在學生肩上。

兒子的成績屬於中上,有一天他告訴我,他被老師鞭打。我以為他犯錯才遭體罰,但不是,而是成績退步了。

原以為成績退至不及格水平被打,這種情況自己在學生時代也曾經經歷,不足大驚小怪。但都不是,只是考取的成績比上次微跌幾分。

我愣住了,老師竟然如此苛刻要求學生須保留在某個成績水平,這是多麼大的學習壓力。
我摸摸兒子的頭安慰說,“不要緊,我們不怪你。”

今年我們到外國過春節,前後一週的春節假期,學生也不能高興輕鬆地過,除了作業,還要在春節後的開學首日默寫國文作文。

兒子沒辦法,只好將它帶在身上,不管候機、機上或晚上,一有空就拿出來溫習,無法放心盡情玩樂。

我曾告訴他,出來玩就盡情玩吧!沒必要把它放在心上,給自己帶來壓力。但他擔心考取的分數比上次少,屆時又要挨打。

回國前一晚,他有所領悟似的對我說,這次玩得很開心,即使被打也值得。果然,成績雖達及格水平,但還是挨了3鞭。

女兒之前就讀小學時,也承受不少功課和考試壓力,尤其準備應付小六評估考試的最後兩年,教學模式如擠甘蔗水,不斷向學生擠壓,每天都有做不完抄抄寫寫的功課,導致手指因長期握筆而長出厚厚的繭。

那時,她開始對學習有種強烈的抗拒感,每天都愁眉苦臉,生活失去歡笑與樂趣。

畢業後,她沒依教育部安排到國中,而報讀離家不遠的石角民立中學。中學老師很好,盡力教導,而非使命施壓,師生關係及互動密切,甚至老師還常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學習弱點。

女兒升上中學至今,發現她對學習態度有很大變化,儘管每天還是有功課和考試,卻能笑臉迎人,開心完成作業。她告訴我,自己喜歡中學的生活比小學多。

我不知道政府、校方和家長從何時開始把孩子在考試中所得到的A,置於他們心靈發展與成長之上。

我總覺得,成績只是一種形式,不是制定未來人生的唯一標準,無論制定政策者、傳授知識者或為人父母者都曾是學生,該瞭解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沒必要對他們施予各種功課壓力。

2013年2月21日星期四

新年大不同

這次決定和家人到中國祖籍過春節,確實有些突然,自己也從未萌起要到國外歡慶春節的念頭。畢竟,數十年來都在這片生於斯,長於斯國度歡慶一個又一個新春佳節。若說到國外過春節是一種新鮮感,不如說是新體驗。

到中國祖籍過春節目的很簡單,純粹想知道自己的祖籍在哪,也想瞭解當地人民是如何迎接和歡慶新春佳節。

我的祖籍在中國廣東省揭西縣龍潭鎮小布閣,距離深圳皇崗關卡約4小時車程,是一座擁有逾200人的農村,當年祖父在該地出生,後來才南下到馬來西亞開墾並組織家庭。曾祖父和曾曾祖父都在那裡歸老,也安葬在附近墓園。

啟程回祖籍當日正是年廿八,許多外省工作的遊子紛紛返鄉,準備與家人在明天年廿九吃團圓飯,使得平日通暢無阻的大道頓時車輛擁擠,長長的車龍緩慢行駛。

抵達堂哥家已是晚上8時,除了他們熱情歡迎,還吸引幾位聽說有從南洋來的“番客”的鄰居,前來探個究竟。

新年前夕的天氣非常寒冷,裹在厚厚寒衣內的身體,仍無法抵擋陣陣令人顫抖的寒風,堂哥知道我們路上奔馳的飢寒,即時遞上備好熱騰騰的湯圓。我想,它不僅是給我們充飢,也包含團圓意義。

除夕一早,我們忍受冷風的吹襲,行走在農村四周,還以為這時家家戶戶肯定為團圓飯忙忙碌碌,也為迎接新年到來洗刷、裝飾忙得不亦樂乎。但事實剛好相反,除了零星爆竹聲,一兩戶在宰殺雞只和貼春聯,整個農村生活步調與平日沒兩樣,完全體會不到新年氣氛。

農村人民很好很熱情,不排斥陌生人,無論在小徑碰面或途徑他們家門,即使發現有不熟悉的臉孔,都會主動停下腳步對著你說“好像我不認識你呀!”。

當他們知道我來自南洋,對方即刻表現出一股熱情和歡迎,特別是知道我就是當年他們所熟悉的祖先後裔時,就會跟我講述過往故事,還邀約入屋喝茶。

當地人民迎接新年方式非常簡單,無須將家裡大事佈置洗刷、沒有多樣化的食品、沒有舞獅賀歲、除夕無須祭拜祖先、團圓飯沒必要烹煮特定菜餚、初一沒有不可掃地的禁忌、沒有相互到訪賀年的習俗,惟不能少了春聯。

當瞭解這種情況的那一刻,自己真的愣住了,怎麼中國農民迎接新年的習俗和馬來西亞華裔慶祝方式有這麼大差異。

中國人向來以飲茶為主,在他們觀念中,用茶招待賓客是最有禮貌的,所以,逢年過節除了茶沒其他飲料。用來招待賓客的食品,也都是未經油炸或有化學添加物食品,如花生、瓜子、米香、橄欖和柑,許多還是農民親手製作。

過去原本有舞獅賀歲活動,自有一年蔡家莊和劉家莊因舞獅活動起意見沖突後,從此居民就不在新年期間舞獅。

貼春聯,是中國迎接春節最重視的傳統項目,無論大小民宅都會換上新春聯,并在貼好后先點燃首輪爆竹,以示新年來臨。不過,有點讓我驚訝的是,他們竟沒在除夕或其他節日祭拜祖先的習俗,村民只可在清明和整個8月到墓園,而大年初一也只到附近小廟膜拜。

還以為中國農民是因為經濟問題,才簡單過春節,後來到惠州、深圳和香港,發現情況也是一樣,沒有奢華舖張或大吃大喝的慶祝方式。




為何在單一民族的中國,過年卻這麼簡化,無須忙碌舖張,反而在多元社會的馬來西亞華裔,需如此 大量購買年貨、添購新衣、又大費周章把家洗刷佈置一番和籌辦晚宴,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到底慶祝農曆新年真正意義是甚麼?是重於內涵還是花錢搞外表?何來 所謂的傳統?我不知道,只能說兩國華裔慶祝農曆新年的方式,真的有很大不同。

2013年2月6日星期三

簡單,也是一種幸福

華人農曆新年的熱鬧與喜悅氣氛,此時已彌漫整個大地,街道車水馬龍、市道人頭攢動,首首悅耳的新春歌曲也隨風揚起,而遊子們也帶著想家的心,踏上歸途與家人團聚,此刻人人都沐浴在迎接這個華裔最大且最重要的節慶氛圍中。

每次佳節的到來,看到遊子歸心似箭的心情,總讓自己有無限幸福感,自己不是遊子,沒有思鄉之苦,終年都和家人團聚在一起,那種幸福感比一年才相聚一次更濃厚。

再看到那些因生活環境和經濟面對窘境,須向福利組織獲得布施物質者,看到他們充滿希望和期待的臉孔,難免會觸動自己內心的感嘆和感觸,更確認自己是多麼幸運與幸福。

自己雖不是來自富裕家庭,更非過著那種非富即貴的生活,家人為逢年過節準備的佳餚也不是甚麼鮑魚或山珍海味,都是普通的家常便飯。儘管如此,卻能讓我真正體會被一股莫名幸福包圍的溫暖。

曾有人問我甚麼是幸福,我無法給出一個標準答案,畢竟,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和理解,幸福本身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情況的不同,對幸福的期望也就有差異;患病中的朋友,羨慕的是健康的幸福、監獄中的囚犯,渴望的是自由的幸福、動亂國家中的人民,期望的是安逸的幸福。

對我而言,只要豐衣足食、一家和氣融融、健康快樂平凡過每一天就是幸福,幸福也確實來得這麼簡單。

我來自貧苦的和諧家庭,早期父母是靠割膠來維持生活和供我們上學,自小過過著簡單樸素生活,從不追求甚麼榮華富貴或功名利就,只想簡單安逸過每一天。

有了自己小家庭後,多年來一家大小在衣食住行方面,追求的還是那份簡單的幸福感,我們並沒有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生活模式。

我們的家不是豪宅,也沒有堂皇富麗的裝潢,卻是帶給家人最溫暖的地方,孩子個個都喜歡自己的家。飲食方面,我們不是每餐都吃大魚大肉,青菜和湯是主要菜餚,孩子特別鍾愛清蒸魚,有時一餐只需一條蒸魚,就讓全家吃得笑逐顏開。

剛搬進新家第一年,我們為迎接首個新年全家大小忙得不可開交,購買許多佳節食品,結果年已過,卻還有不少食品尚未開封。那一年,我們過得很開心。

次年,有了之前的經驗,新年食品數量幾乎只有之前的一半,那年我們同樣過個愉快新年。接下來數年,我們在準備新年方面都盡量簡單化,沒有舖張和奢華,結果還是快樂過了一年又一年。

孩子懂得相聚的可貴,最珍惜大家一起旅遊或外出時光,好幾次看到鄰居夫婦出國旅遊只攜帶其中一兩位孩子,心中總替那些無法隨行者感到不是味道。

兒子曾說“一家人應該是大家在一起,如果沒太多錢,就不要到國外旅遊,去附近海灘也可以,總之就是要大家一起去。”

後來我們決定從今往後,無論到哪兒旅遊,都要全家同行,誰都不能缺少誰。

看盡人生的悲歡離合後,我們懂得珍惜幸福生活的可貴,也瞭解幸福的生活並不是你擁有多少財富,有多高的社會地位和名利,或以豐盛佳餚來定位,而是那份來自健康體魄和融洽的家庭。

也許,幸福並不是一種完美和永恆,而是心靈和生活萬物的一種感應和共鳴,是一種生命和過程的美麗,是一種內心對生活的感覺和領悟。

我追求的是平凡簡單的生活,不奢望得到甚麼名利,也不在乎佳節是不是一定要有華麗的衣裳,抑或須將家裡大事佈置,要備有豐盛菜餚,大家和諧、健康、快樂簡單就好,因為簡單的生活,也是一種幸福。

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感恩惜福

兒子自小有個壞習慣,用膳時總不能把盤內的飯吃盡,每次都會剩下不少米飯,甚至掉落在盤外四周。雖然我們一再提醒,也告訴他若沒把盤內的米飯吃得干凈,將來不能娶得漂亮太太的民間傳說,可是他就是無法辦到。

去年,三姐弟開始到附近佛堂參加周日活動,希望能提升個人品德和修養;佛堂講究紀律、團體生活和節約,而且以素食為主。

剛開始,以為他們會排斥這種團體生活特別是素食,畢竟他們從未體驗全素生活。詎料,情況非如我們預想那樣,初期他們的確對素食存有抗拒感,但身處在團體生活,他們不敢違反,也不能拒絕,只好按照老師指示吃完盤中所盛的素食。

不久,驚訝發現兒子用膳的壞習慣竟全改了,不僅盤內不留一粒米飯,就連盤外也非常干凈,吃飯的態度與之前相比,簡直判若兩人。

某天,我就在他面前豎起拇指,稱讚他吃得這麼乾淨,沒浪費一粒米飯,他不假思索回答說,“是佛堂師父一再提醒他們不可浪費任何一粒米飯,因為那是由稻農辛苦種來的。”之後,還轉述一則老師告訴他有關一位和尚收米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個村莊住著一戶富有人家,雖然家裡有錢,但家人卻不知福,每天在準備煮飯時,都沒小心翼翼洗淨鍋中的白米,導致不少潔白的米就這樣順水流失。富翁家的水溝每天都有不少白米順水流到各處,結果流到一座廟前的水溝。

有一年,整個村莊因為旱災沒有收成,即使有錢也買不到米。老弱婦孺都餓肚子,這富有人家也不例外。有一天,聽說廟裡正在發放糧食賑災,大家都趕去排隊領取米糧。富人家有些不解,為何這個時候廟裡的和尚還會有米糧可救濟,就去探個究竟。

和尚看到餓著肚子前來的富翁,就一五一十告訴他說,“這些米糧,都是常年從你家水溝流出來的,我看到潔白的米就這樣浪費非常可惜,所以每天就把它撈起來,洗乾淨曬乾,儲存起來的呀!”

聽了兒子故事後,我也告訴他自己親眼看到一位到處收集殘餘飯菜充飢的貧苦人士。有天我在飯店用餐,突然有位手提一個黑色膠袋的男子走入店裡,他有禮貌舉手向正在用膳,但目光投向他身上的食客打招呼。

他走到食客已離開的桌前,有些驚慌地伸出手,迅速將食客吃剩卻還未被服務生收走的飯菜,用手掌勺起來放入膠袋內。我好奇望向他,他也向我舉個手,但沒機會上前問他收集這些飯菜的用途,心想應該是供家中所飼養的家禽食用。

不久前和孩子逛街,經過一家連鎖快餐店,突然那位收集飯菜阿伯的熟悉身影又出現在眼前。他還是穿著之前那件衣褲,一如既往手提著黑色膠袋,在飲食中心內一邊向食客舉手打招呼,一邊取走桌面吃剩的食物和飲料。

我和兒子隨他步伐走到牆角,赫然發現他蹲在那兒喝剛才取來的飲料及啃別人吃剩的雞肉。

他告訴我,自己體弱多病,沒能力幹活,身無分文,唯有托朋友載來古晉尋食。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每次收集到的殘餘飯菜,是每天主要食物,生活就是靠這些別人吃剩,撿回來的飯菜一天天的過。

兒子看到這種情景,低聲說了一句“他真的很可憐,連白飯都沒得吃。”

是呀!很多時候當我們擁有時,不會想到沒有人的痛苦;當我們有能力享受各種佳餚時,不在意把無法吃完剩在盤中的米飯倒掉。

今天我們可無憂無慮享受米飯,要對每一位為米飯付出努力者心存感恩,更要好好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福份。

2013年1月20日星期日

華教問題誰負責?


在多元民族社會中,作為不是最大群體的華社,一直無法在多元教育體制下取得公平與合理的地位,數十年如一日面對政策和行政偏差,不時還面對諸多刁難,致使華教並不能如廣大華社所願那樣,在馬來西亞這片國土大展拳腳,大放異彩。

華社向來重視母語教育,盡管華教受到百般不平等條例的箝制,華社與各校校董會還是不屈服於壓力,仍咬緊牙齦,撐起這個百年民族教育重擔。無可否認,這些年華社已對政府對待華教所持的態度感到失望和不滿。

關丹獨中開辦的申請,即使不需要得到政府撥地建校情況下,政府還是不願依校董會的要求,爽快將批文批下、華社引頸長盼承認獨中統考,時至今日也沒認真檢討的意思。

今天,我們姑且暫時接受政府以獨中不屬於政府教育體制一環,作為拒絕獨中的一切申請和要求的理由,但華小呢?

華小、淡小和國小,都是國家教育體制下的民族教育,屬於國家教育,也獲得憲法保障,理應得到政府一視同仁的對待,讓各族莘莘學子享有同樣的求學環境與設施。

事實並非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華小無論在硬體或軟體設施方面,都不及國小。縱觀州內華小硬體設施,哪一間是由政府斥資興建,或一對一撥款援助,又有哪一間不是由華社出錢出力,一磚一瓦搭建起來。政府應捫心自問,所謂在國家教育體制下,到底對華小的發展做出多少努力和貢獻。

華小多年來一直處於被邊沿化,師資與設施的不足,是華校前進邁進的最大絆腳石,現在就連開辦電腦課也要家長自己出錢,才能讓孩子能在科技發展時代掌握一些知識,這就是所謂在國家教育體制下,今日華教發展所面對的窘境。

家長反對這項每月徵收10令吉的電腦課程,他們認為這本是教育一環,應由政府承擔,何須轉嫁給 家長。理論沒錯,反對有理,實際上也該如此,但政府資源沒來,何時來?會不會來?沒人知道。與其繼續空等,不如通過自己努力,聘請電腦公司,讓孩子及早學 習與掌握電腦知識更為實際。

處在沒有獲得政府資助,又不希望孩子落在科技後頭的局面,我們寧願也支持校董會這項電腦收費制。不過,校董會須確保公開和透明遴選電腦公司,且要有素質的教導,不能讓家長和社會對這類教學存有質疑和感到失望。

面對種種教育施政的偏差,華教未來的路仍充滿荊棘與挑戰,華社特別是家長還是推動華教持續發展的重要推手,誰都不能失去誰。

華教今天走的如此艱辛,誰該對這種情況負起責任,誰該負責華教一籮籮的問題?我想,政府是推卸不了這個職責,因為是它沒有公平、公正對待各族教育,是它在國家教育體制下,把公平與公正當成取悅華社的口號。

 

2013年1月7日星期一

生命沒有預告

不知不覺,歲月再一次告訴我們時間的殘酷,荏苒的歲月匆匆流走,去年的365天剛剛完美落下帷幕走入歷史,眨眼間,今年又從指縫間流逝了一星期。

我們真的沒法留住時間前進的步伐,即使是一秒。
 
過往的一年,日子在波瀾不驚中度過,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匯成了有些平淡,卻不乏歡笑的日子;有些哀愁,但又有喜樂的歲月,平凡中的每個步伐,踩著每個幸福階梯。

無論走過的風雨,是為家庭事業拼搏,還是為油鹽柴米醬醋茶苦惱,一切都是曾經的曾經,一切都成了我們經歷的故事。

我們從小孩到年少,再從年少邁向青年,經歷歲月的洗禮,也走過歲月的輝煌和沉寂,才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了解生命的無常和人生的短暫。

人生,沒有一個規範和標準,生命更沒有長短可言,你的人生該怎麼走,全由自己做主和拿捏,但生命的長短,卻由不得你說了算,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決定屬於自己的生命。

表弟歷經兩年與病魔搏鬥的抗癌歷程,再次讓人看到生命在病魔面前是如此脆弱,人類在疾病來襲時束手無策的無奈。

表弟年僅38歲,即使無法跨越百歲,距離古稀之年,尚有一段漫長的人生路。正當準備對未來大展拳腳之際,不幸罹癌,經過數次馬拉松式手術和長年累月服藥及注射藥物,癌細胞只能得到暫控制,卻無法根治。

潛伏在每個人體內的癌症細胞,一旦活躍和侵害人體時,是件相當可怕的事。表弟罹癌的最初階段,精神、食慾和行動一切如常,但歷經一段時日後,體力、視力和行動明顯走下坡,甚至到最後雙眼完全失明,也無法開口說話,除了呼吸與心跳,整個生命幾乎已被病菌佔據。

表弟最終在病魔這關被絆倒,遺下愛妻和兩位年幼孩子,嚥下塵世最後一口氣,與至親永別。站在他的靈柩前,看著躺在靈柩內的表弟,我沒落下一滴淚,因為我知道,他為自己的生命付出最大努力,做了自己能做和該做的事,遺憾的只是沒有把生命最燦爛的那一幕,展露在人生舞台。

世事有太多的無常,我們在這一秒,不知下一秒,今天也不知明天事。朋友的父親,高高興興和友人去海邊度假,瞬間竟傳來遭溺斃的噩耗,任誰也無法在第一時間接受這殘酷的事實。

沒人料到,不足膝蓋深的海水竟然蘊藏致命流沙,結果在毫無預警下,無情奪走3人寶貴生命。

那位我認識的林老先生,向來古道熱腸,曾為母語教育貢獻多年,面對一發千鈞危境,竟把自己的生命置身度外,極力協助身邊多位孩子脫險,詎料自己最終不敵海浪,來不及迎接新一年,就驟然離世。

我在他靈柩前,深深行三鞠躬,是對他過去為獨中的付出和那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大愛精神致謝。

走過的一年,有人為迎接新生命來臨,為初為人父人母喜極而泣,也有人為至親的突然離開,悲傷落淚。

人生路上,幾許風雨,從呱呱落地那天起,我們就奔馳在人生跑道上,有人順利跨過一個又一個生命跨欄,有人中途不幸被病魔或意外絆倒。

朋友多日來一直感到不適,某天回家后突然感到極度不適,結果急速送院,被診斷心臟血管嚴重堵塞,順利完成手術,福大保住生命。

我們是否順利跨過所有跨欄走到最後,或者何時會在哪個跨欄被絆倒,沒人知道,因為生命完全沒有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