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感恩惜福

華人農曆新年和馬來同胞開齋節前後,最多布施或款待社會弱勢群體活動,這些社會組織攜帶禮品和紅包前往各福利慈善機構,諸如雲南善堂、救世之家或孤兒院等派發,讓他們感受佳節氣氛和人間溫暖。

每次採訪這類布施活動,總會發現到同樣的一種現象,無論受益者是老人或兒童,他們都不愛說話,領取物品後就各自回到座位靜靜坐著。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次某團體趁新春來臨之際,到雲南善堂設宴款待該處老人,老人看到眾多熱心人士攜帶食物和禮品到來並沒有顯得特別高興,即使為他們送上紅包,臉上也無額外喜悅。

今天傍晚我採訪在砂基金會為某孤兒院設的開齋晚宴,近十多廿位,十多歲的男女孤兒列隊走上舞台從部長手中領取禮籃和青包,他們的表情同樣相當平靜,沒有因為有禮物、青包和豐富一餐,而笑容可掬,歡天喜地。

我從未去了解他們領取禮物,受到款待後是怎樣的一種心情,更不曾站在受益者立場,剖析他們當下心中的感受。

今天在奔馳回家路上,腦海中不停對他們的心情作出反复性思考和假設性猜想。

我想,他們的心情都是百感交集,感慨萬千。

寄居在老人院者,他們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萬萬沒想到含辛茹苦撫育兒女長大,最終卻落得需要社會人士扶助和關愛地步,他們看到親情冷漠,人情溫暖的現實社會。

當他們把食物送到嘴裡咀嚼嚥下時,完全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因為食物中混雜著對兒女感到失望的淚水。

至於孤兒,他們雖然獲得金錢和物品的物質滿足,卻沒有得到父母之愛,更感受到不到家的溫暖。

他們失去世上最偉大的愛,生活也沒有父母的呵護,在他們內心世界裡,即使可以獲得眾多社會的同情和關愛,就是無法得到那麼一點來自父母的愛。當他們領取別人送來的禮物時,他們更渴望是父母一聲是輕輕問候。

我們都是幸福、幸運的一群,雖然不是大富大貴,至少有個能遮風擋雨溫暖的家,還有父母噓寒問暖,我們該懂得感恩惜福了。